近日,21世纪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第四极崛起 2014互联网格局报告》,其中对京东崛起的路径、特质,以及京东对互联网领域带来的种种影响,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该报告认为,虽然中国互联网的BAT寡头结构已经形成,地缘空间越来越狭小,但是京东仍然能够率先脱颖而出,演化成独当一面的竞争体,并有望成为第四极。
京东的崛起,既借力于中国电商市场的发展飓风,以及电商市场发展重心从C2C向B2C迁移的大趋势,同时更取决于其独特的战略选择。在庞大而复杂的中国电商市场,京东拥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优势判断,坚定地执行简单有效的竞争战略:更高效,更低成本,更好体验。凭借对基础环节的巨大投入,京东为中国B2C自营电商开辟了一条重且缓,但却扎实有效的发展路径,成为当前中国电商行业唯一一家可以匹敌阿里巴巴超级平台的电商企业。
在互联网寡头格局已成的状况下,京东的模式避开了互联网领域的零和竞争,专注于大流通领域第二波互联网化浪潮(即主流商业成员的互联网化运营),同时抢滩互联网世界的新地缘:互联网金融及移动互联网,以此跳出狭义的电商格局,打造拥有多重独特基因的互联网第四极。
先说中国电商市场的变化。随着中国电商市场的发展,主流消费者开始大量使用网购,一场消费升级运动也在悄然兴起。
在一二线成熟城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价格购买更有品质保证的正品,尤其是对于标准化商品(例如有明确型号可做比对的电子产品,日常频繁购买的主流品牌快销品等),过低的价格反而会引起他们对来源的怀疑。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导致了电子商务的新支柱正在从逐新求异的网络品牌和非品牌商品,转移到主流品牌与更加标准化的商品。
不仅仅是网购的商品需要升级,消费体验也需要升级。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网购带来的体验是全新的、不可思议的,足不出户可以搜索到任何商品,有求必应,信息事无巨细,可以轻松比价。无论是以往购买者的评价还是以往愉快不愉快的交易,都雁过留痕,有据可查。即时服务不仅是令人愉快的,而且是必须的。支付不仅必须可靠,而且要方便快捷。
然而,在对这些完美体验习以为常之后,消费者再次感到了不满,这种不满既来自电商经营主体参差不齐导致的体验不完整,也源于更多“傲娇挑剔”的品类进入电子商务领域所带来的种种衍生问题。已经谙熟网购的消费者在快速准确地找到心仪商品、方便地进行购买决策、安全快捷的下单支付之外,还期望能够获得更加完整的体验,例如快捷可靠的物流服务。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物流,成为电子商务领域新的角力点。快,精准送达(指定时间),方便接收(多种接收模式),在生活节奏紧凑的一二线城市成为对物流配送服务的新要求。
针对消费升级的需求,京东建立了一套轮毂状的物流模式。这种物流模式的结构十分简单,每件商品只需要从厂家到库房,从库房到消费者两次搬运。且仓配一体化的结构使得在仓库不断增建的过程中,货物离消费者越来越近,货物移动距离越来越短,成本随之降低,消费者体验随之提升。
在中国的电商企业中,只有京东最早意识到,电商真正的角力点在于“网外”,即凭借对物流等“后端环节”的重金投入,极大地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创造从消费者下单到签收的端到端的完美网购体验,使得消费者对网购的时效与便捷性期待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准。也正是凭借“正品+物流+IT系统”的模式,作为自营电商的京东摆脱了此前与平台电商同场、同规则竞技的思路桎梏,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推动自营电商再度成为可与平台电商分庭抗礼的主流电商模式之一。
借助自己在电商领域取得的领先地位,京东也在加紧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以便与自己的电商业务形成互补。2014年4月,上市前夕的京东集团宣布下设两个子集团公司,分别为京东商城集团和京东金融集团。
2014年京东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陡然发力,陆续推出了京保贝、京东白条、京东小金库、网银钱包、京东众筹等业务。京东金融是一种“互联网+零售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即依托京东电商平台十年来积累起来的交易数据记录和信用体系,致力于服务京东全产业链,向供应商、中小企业乃至消费者,提供融资、理财等各类金融服务。目前,京东金融集团旗下已经建立了五大业务板块,分别为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网银在线、平台业务及众筹业务。京东将基于自己电商业务产生的大数据、物流和资金流,针对供应商、卖家和个人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金融服务产品。
在前不久举办的2015京东集团年会上,京东集团创始人兼CEO刘强东提出了京东的远景目标——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人民币。如果这个目标得以实现的话,中国互联网行业将会出现第一个真正的万亿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