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外賣騎手,困在係統裏》刷爆了朋友圈。
這篇《人物》雜誌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文章,揭露了外賣平台對外賣騎手的係統性壓榨。
“送外賣就是與死神賽跑,和交警較勁,和紅燈做朋友。”一位外賣騎手如此形容自己的職業。
文章中一位名叫金壯壯的受訪者,做過三年美團配送站站長,他表示,2016年到2019年間曾三次收到美團平台“加速”的通知:
2016年,3公裏送餐距離的最長時限是1小時;
2017年,同樣送餐距離,時限變成45分鍾;
2018年,進一步縮短7分鍾,定格在3公裏送餐距離時限38分鍾送達。
文章引述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全行業外賣訂單單均配送時長比3年前減少了10分鍾。
2016年11月,美團創始人王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的口號‘美團外賣,送啥都快’,平均28分鍾內到達。”他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技術的體現。”
然而,對於實踐“技術進步”的外賣員而言,這卻可能是“瘋狂”且“要命”的。
外賣騎手不是成龍,卻總得在車水馬龍的公路上演驚心動魄的“生死時速”。他們能通過“精湛”的騎行技巧和好運氣,讓自己一次次化險為夷,但換來的卻是平台下發的更嚴要求和更短時間。
近來,外賣騎手遭遇交通事故的新聞總是不絕於耳,而且越來越頻繁。
早在2017年上半年,據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數據顯示,上海平均每2.5天就有1名外賣騎手傷亡。2018年,成都交警7個月間查處騎手違法近萬次,事故196件,傷亡155人次;到了今年,據成都市交管局的通報,2020年1-7月涉快遞、即時配送行業交通事故情況558起,死亡13人、受傷340人。
冰冷的數字不會說謊,直接反映着外賣騎手這一職業有多麼危險。在騎行過程中,還有不停更新的提示消息,“您有新的外賣訂單,請注意查收”,外賣小哥時不時查看手機,更增加了事故率。
算法是冷冰冰的,它一定會無限壓榨整個體係的潛力,平台用遊戲化的機制,用簡單的胡蘿卜加大棒策略,讓騎手陷入了不斷踮腳競爭的過程,已經讓大部分騎手不得不陷入超速、逆行、闖紅燈的境地。
餓了麼、美團回應
針對騎手送餐時間,餓了麼率先發聲。
餓了麼今日宣布盡快發布新功能:在結算付款的時候增加一個 “我願意多等5分鍾/10分鍾”的小按鈕,並會對曆史信用好、服務好的優秀藍騎士,提供鼓勵機制,即使個別訂單超時,騎手也不用承擔責任。
不過,餓了麼新推出的“我願意多等5分鍾/10分鍾”功能,又把自己送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被質疑將責任轉嫁給消費者。
很多網友覺得這好像不對勁兒:明明是外賣平台制定的規則逼着外賣員去冒風險,不違章就沒法按設定的時間完成送餐任務,但現在又“人性”地來個“多等5分鍾”功能,暗示顧客”外賣員那麼辛苦,都是你們逼出來的,你們得寬容一些,不選個多等5分鍾良心何安?”
網友評論截圖
“你願意少掙5塊錢嗎?”還有人直言,“這個功能只會被小哥用來多接幾單”“我給他多5分鍾,他不會用來開慢點走慢點,遵守一下交通規則,只會用來再多接一單,治標不治本”……
網友評論截圖
還有網友質疑,問題不是出在消費者身上,消費者想要好的服務沒錯,以點外賣的送達時間為例,平台承諾的時間是顧客選擇是否消費的參考條件,你做不到可以不要承諾,不能瞎承諾又要求顧客寬容。而一線服務人員除了用腳投票選擇幹和不幹,對公司制定的規則、平台要求的時間也是根本沒有選擇權的,所以平台與其假善良,還不如合理制定規則。
“係統的確是死的,但制定係統和遊戲規則的人是活的!”有網友說。
不過,餓了麼畢竟在外賣市場排行第二,根據第三方數據機構DCCI今年3月發布的《網絡外賣服務市場發展研究報告(2019Q4)》,2019年第四季度,美團外賣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67.1%,餓了麼占32.2%,其他平台只能瓜分剩下的0.7%。
圖源:DCCI
《人物》雜誌的文章也提到,根據移動互聯網數據監測平台Trustdata的調查顯示,美團騎手平均每天會比餓了麼騎手多跑20單左右,騎手張虎抱怨美團道:“無論騎手多拚盡全力拉滿速度,平台還是覺得不夠快。”
在美團2017年6月16日申請的“時間估測方法、裝置及電子設備(專利號:CN201710601700.X)”發明專利中,記錄着外賣小哥配送時間消失的邏輯。通過對“服務狀態”的計算,得出“總路程的變化量”、“總時間的變化量”、“總超時的時長”以及最終的服務完成“時長”或“時刻”。其間涉及的算法包括啟發式算法、鄰域搜索算法以及精確算法等人工智能相關常用算法。
最終,美團結合導航技術,在雲端為一起外賣服務計算並劃定其所屬的時長,並顯示在用戶端,供其可視化地消磨飽餐前的等待時間。就在這一先進算法中,時間消失了,來自於互聯網外賣模式下騎手與騎手間的博弈——盡量多接單,盡量快完單,以獲得當日最大收益。
客觀來講,外賣小哥超速、闖紅燈、逆行,這其實是老大難問題,因為哪怕配送時長要求一夜回到解放前,這種現象也是難以杜絕的,因為外賣小哥自身也有多接單、多賺錢的訴求。
但是,如果外賣小哥超速、闖紅燈、逆行這種“逆算法”的行為越來越多,就要反思其中的問題所在了。為什麼一篇反映外賣小哥不容易的文章會如此火爆,也反映出外賣小哥在平台越來越短的配送時間要求下日漸逼仄的生存空間。
對於騎手送餐時間的問題,美團方面則表示:暫不回應此事,下周會舉辦小範圍的外賣業務溝通會。
責任不僅僅只有平台
一篇《外賣騎手,困在係統裏》驚醒的不僅僅是平台,我們消費者同樣要意識到,外賣速度不可能無限提高。
網上有商家抱怨,常常遇到下單十多二十分鍾就開始催的,各種要求退單或者差評的。比如,9月8號的單子,東西已經做好了,騎手還沒來取,客人嫌時間太長就取消了。
商家表示,這都算好的,大不了餐損我們承擔。如果騎手取了餐才取消,那麼除了我們的損失,騎手還要再搭上更多時間。
消費者追求更好的服務,無可厚非,資本關注效率、成本和利潤也是市場規律,外賣小哥想要賺錢和美好生活,也是天經地義。但要改變目前的問題,消費者也應該承擔責任,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包容。
再比如電梯,文章也提到,等電梯真的是外賣小哥的一個痛點,超級痛。醫院電梯一等就是10分鍾,辦公樓電梯全樓只有唯一的一部貨梯對外賣員開放。
在電梯口等待的外賣騎手(圖源:微博@曹導視頻)
美團外賣騎手阿飛表示,疫情那段時間,很多小區不讓進,寫字樓不讓上,他也不用再跟電梯較勁,雖然收入有所下降,但他的心情還算不錯。但隨着疫情的緩解,越來越多的小區和寫字樓解禁,電梯的痛點,又開始了新的疼痛。
類似疫情期間將外賣盒統一放在樓下,消費者下樓自己取單,好的經驗就應該推廣。當然,外賣騎手人微言輕,平台官方也應主動與醫院、辦公樓進行溝通。
去年9月-10月間,上海大學社會學院與上海市長寧區政法委以外賣騎手為對象,抽樣發放並收集了671份問卷調查,引文提到的大多數問題和現象,在該抽樣調查中都有反映。
統計顯示,調查對象中24.9%的騎手曾在工作中發生交通事故,37.9%的外賣騎手曾因違反交通規則被罰過款。
雖然騎手收入比較可觀,2020年,45.7%的騎手每月獲得收入為4000-8000元,7.7%的騎手月收入超過一萬元。但這很大程度上是風險溢價,幹不長久,統計顯示,調查對象中從事外賣騎手工作一年以上的僅占45.1%,不到全體人數的一半。
數據顯示,中國外賣市場規模超6500億元,覆蓋4.6億消費者。外賣平台應該在配送效率、消費者感受、外賣小哥安全之中求得一個平衡點和公約數,不應偏廢,整個行業更不能為了一味追求效率而忽視從業者的安全,否則也會危及長遠的發展。
其實,在這個高速運轉和發展的社會裏,不只是外賣小哥困在係統裏,也不只是外賣員是高危群體。要想讓行業變得不高危,也需要適當慢下來,更需要規則的完善、法律的保障。刹車其實比油門重要。